市生态移民局关于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2-08 09:52 字体:[]

根据安排,现将全市移民工作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打算有关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情况

第一,接续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久战。认真落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精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会精神和全省移民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健全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充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从原来的24个增加到38个,将易扶后续扶持工作列入市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月11日、6月3日先后召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和市易扶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工作,优化部门联动机制,市易扶办制定后续扶持工作责任清单,协同纪检部门按季调度成员单位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强化调查研究,及时出台措施。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紧盯工作中发现问题,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开展调研10次,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治理、搬迁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扶贫车间提质增效等,细化“五个体系”配套措施文件,全面形成了我市易地扶贫搬迁高质量发展“1+1+10”系列文件(1即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1即高质量做好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10即10个具体措施文件),对省级政策进行细化落实。三是不断夯实基础,巩固搬迁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回头看”,对照各级督查、检查、审计等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及时整改到位。省、市相关部门检查自查发现的项目手续问题,办理完成59个安置点项目用地审批手续,51个安置点的消防验收手续。全市11.62万搬迁群众实现真搬实住,1.75万套应拆旧房已全部拆除并完成复垦复绿及验收,2.29亿元复垦复绿补助资金全部兑付。四是强化就业帮扶,促进增收致富。通过加强与广东省中山市等东部城市及省内中心城市就业岗位对接,组织专场招聘86场次,推送就业岗位2万余个,有组织劳务输出1100余人。扩容安置区就业容量,建设扶贫工厂43个,吸纳易扶劳动力就业877人。加强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安置区均建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窗口),实时掌握就业情况。开发公益性岗位3199个,强化就业兜底保障。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95万人,实现就业5.51万人,户均就业2.14人,零就业劳动力家庭动态清零。五是助力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培育。使用中央下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资金1.51亿元,整合其他资金1.4亿元,实施食用菌种植、茶叶加工、包装纸厂建设等项目34个,提供就业岗位3100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459人。新谋划的4个总投资37.6亿元易扶后续扶持项目,列入省政府、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助推贵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六是狠抓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建立县级教研员分级分片联系安置点学校,强校与安置点学校结对等机制,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2021年全市考上普通高等学校451人(一本70人、二本235人、大专146人)。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暨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质量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全市安置区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3.42万名易扶困难群众享受城乡低保,11.36万名参加居民医疗保险,7.25万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完成住房不动产登记颁证2.92万套,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七是夯实党建基础,提升治理水平。2021年新增设立易扶居委会6个,全市较大安置点新成立居委会达43个,70个村(居)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有搬迁党员706人。对新成立的43个易地扶贫搬迁居委会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下派村(居)书记15名,从搬迁群众中选拔支部书记30名。建立“一张网+一中心+十联户”工作机制,划分网格39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08人。用好安置区周边资源,共建成安置区集体经济组织11个,实现集体经济积累1963.9万元,反哺安置社区物业、公共设施维修管护。八是强化文化服务,促进社会融入。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市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注重搭建群众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体活动659场次,并成功举办第三次“走出大山·奔向幸福”六盘水市易扶群众广场舞展演,广大搬迁群众参与活动,极大丰富了搬迁群众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加速了社会融入。

第二,持续加大水库移民工作力度。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有效衔接,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天蓝、地绿、水净、村美、人富”的目标,着力培育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美丽乡村。一是认真谋划拟建水库移民工作。完成英武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审查和湾龙坡水库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细则审查。二是有序推进在建水库移民工作。完成头塘水库移民宅基地分配和住房建设,有序推进朱昌河水库复建项目。完成雨汪河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下闸蓄水验收,光照水电站移民安置资金审计,善泥坡水电站资金审计和移民安置规划实施调整。三是扎实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报告。加快后期扶持项目推进,实施河道清理、污水处理系统、农贸市场、停车场等项目,打造六枝特区木城村等5个美丽家园示范村。完成朱昌河等4个水库后期扶持人口申报工作,获批后扶人口2325人。四是积极向上争取后扶资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向上资金争取水库移民后期项目资金2264万元,分配给各市区用于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三,强化宣传,展示成效经验。2021年,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走进乡村看小康》报道了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国家发改委公众号刊载了我市易扶广场舞展演活动新闻及视频。贵州改革情况交流第114期刊发“六盘水市创新‘异地置业’路径推动移民后续扶持”信息,并在贵州改革公众号登载。水利部将我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三变”改革模式编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选编(第一辑)》,在全国推广。贵州日报报道我市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做法,较好地展示了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

二、2022年工作打算

第一,持续深化“五个体系”“两个社区”建设。在持续抓好搬迁群众稳定入住的基础上,围绕“五个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有效做好后半篇文章。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责任,实现安置点管理服务制度化、日常化。对全市安置点“两个社区”创建达标开展“回头看”,对标各项创建指标,查缺补漏,深入推进“两个社区”创建,持续巩固好创建成果。

第二,全面巩固提升易扶搬迁成果,确保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真搬实住、稳定居住、保障有力的基础上,强化就学保障,认真落实易扶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各项措施,确保每名搬迁学生就近就读;强化就业保障,对搬迁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育发展安置地产业,让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都能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就医保障,进一步优化搬迁社区医疗机构设置和医务人员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有就医需求的搬迁群众及时得到治疗;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市低保、社会救助等惠民政策,让搬迁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

第三,扎实推进水库移民工作。加快推动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竣工验收,继续跟踪指导头塘、朱昌河水库移民安置,完成朱昌河水库库周交通专项复建;抓好雨汪河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申报,深入推进24座已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及资金;继续做好英武等3个水库移民安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