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六盘水市委:
你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易地搬迁安置点学生“智志”双扶工作的建议》收悉。感谢你委对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已建成安置点78个,搬迁2.72万户1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万户9.09万人,占搬迁总人数的78.26%),共有安置村(居)70个。自2018年以来,我市以创建“两个社区”为载体推进“五个体系”建设,提出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32字“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标准,明确“两个社区”创建达标的软、硬件指标。整合各部门力量,对标“五个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后续扶持工作,实现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全覆盖,34个200户以上安置区打造成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关于“加大对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家庭人员的教育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建议。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我市出台《六盘水市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二十条措施》,通过拓宽六大就业渠道,抓好三大就业服务,强化两个就业主体责任,全面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全市已建成70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窗口),配齐劳动就业协管员,动态监测劳动力就业情况,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推动稳岗就业。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结合搬迁群众意愿,继续做好“短平快”农业技能培训。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效能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黔人社通〔2021〕39 号),引导鼓励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组织职工、社员开展短平快农业种植养殖培训。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面向市内外公开遴选、引进市内外优质培训机构等方式强化培训体系建设,弥补培训资源不足,构建覆盖全市的培训网络体系,为全市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94万人,累计开展培训4.79万人次,已实现就业5.46万人,户均就业2.13人。三是拓宽培训后就业渠道和岗位。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引导用工企业到点开展专场招聘会30余场次,推送岗位2万余个,开展“万企帮万家”稳岗就业活动,打通天津、中山就业推送渠道等多种方式,稳定外出务工。全市现有省外务工人员2.18万人,县外省内务工人员0.67万人。通过挖掘就近就业潜力,依托安置地产业发展优势,用好上级戴帽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8亿元,整合地方投入2.54亿元,在安置点周边布局食用菌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鞋服加工、电子元件等扶贫工厂36个,促进本地就业扩容。全市现有县内就近务工人员2.61万人。四是强化调研指导。为进一步掌握搬迁群众就业现状,2021年2月上旬至3月上旬,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质量调研工作方案,组成调研组赴各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开展实地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工作的通知(送审稿)》。为推进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扶贫车间提质增效,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2021年4月下旬,与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扶贫办等7个市直部门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扶贫车间提质路径调研,形成了《关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提质增效措施的调研报告》,起草了《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提质增效的若干措施(送审稿)》。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1次会上就搬迁劳动力就业、迁出区“三块地”盘活调研情况进行专题汇报,督促整改落实。
(二)关于“加大投入,为开展学生“智志”双扶工作提供坚强的人力、物力保障”的建议。一是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新配套建设学校49所(其中幼儿园29所),建成图书室70个、文体广场70个,文体健身设施302个。在具备条件的安置点已建成红白喜事场所62处。二是安置点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发挥教育在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搬迁群众子女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围绕党建引领、设施配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结对帮扶等方面,出台了《六盘水市关于进一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县域内考调、调动的方式补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师资,通过2020年9月招聘完成的特岗补充安置点学校教师65名,今年拟通过“特岗计划”招聘431人,优先补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师资力量。截至目前,全市2.42万名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就近就读,享受优质教育,2021年6月,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暨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质量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三是支持城区教师职称评定。根据《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城镇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须具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之规定,引导城区教师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薄弱学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支教。四是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引导。紧紧围绕安置点学生实际,教育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公务员和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考、自主创业等方式就业。积极支持技师学院开展有“两后生预备制培训”,招收城乡毕业后3年内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为期一学年(两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采取统一食宿集中管理的方式开展,设置有电气、工科综合、工业机器人、计算机、汽修、舞蹈表演、数控等多种专业,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可参加“两后生”预备制培训,通过1年的长期培训帮助“两后生”提高技能水平,同时,1年“两后生”预备制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可继续升学接受进一步的技能教育,帮助其成长为更高的技能人才,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建立健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体制”的建议。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及时调整充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印发了《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六盘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党办发〔2021〕1号),将“志”“智”双扶工作纳入后期扶持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了《六盘水市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点》和《六盘水市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责任清单》,同时发挥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工作调度、督查和指导,坚持每季度对市直相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开展调度。二是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包保辖区内最大安置区后续扶持和社会风险防控,其他安置区由党政副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包保,实现全市70个安置区县级领导干部包保全覆盖,有利于整合各部门力量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四)关于“加大对搬迁农户的宣传教育”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出台了《六盘水市关于进一步完善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细化完善提升文化服务阵地、服务事项、人才保障等责任内容。建成图书室70个、文体广场70个,文体健身设施302个。二是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妇女夜校等载体,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感恩教育、市民意识教育、普法教育和文明礼仪等教育,截至目前,共开展感恩教育1890次,开展普法教育1245次,开展市民意识培训1242次,评选出文明家庭1038个、勤劳致富模范户585个、身边好人467名。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送春联、包粽子等系列活动,组织社区演出712次,提升搬迁群众的参与度。三是整合力量推进教育工作。通过工青妇组织,大力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开展“搭五桥、建五家”活动。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连续两年在消夏文化节期间举办“走出大山·奔向幸福”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今年7月,将举办第三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教育引导,有力提高了搬迁群众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吸纳委员建议,按照全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落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发力,以提升搬迁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技能,促进稳定就业增收为核心任务,以实现搬迁群众社会融入为最终目标,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推进“五个体系”“两个社区”建设,久久为功,最终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2021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