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搭建平台有载体。整合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定点帮扶资金等,充分利用安置点场所门面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儿童之家,搭建集关爱保护、心理疏导、文化娱乐、学业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希望小课堂”、快乐童年等平台,为安置社区孩子打造家门口的温馨港湾。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儿童之家71个,搭建“希望小课堂”、快乐童年等平台71个。
二是创建品牌有活动。围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创建“童”伴有我、儿童委员会、特别生日会等品牌,结合贵州“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等开展图书阅读、科技体验、体育锻炼、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科普知识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作业辅导等教学活动,拓展社区孩子科学人文社会知识,用手工、音乐、绘画、体育等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激发综合素质潜能。今年以来,全市安置区开展各类儿童主题活动280余场次,覆盖安置区儿童8400余人次。
三是整合力量有队伍。整合工青妇、社区志愿者、西部志愿者、社会工作者、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等力量,常态化在安置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办星火逐梦班,举办夏令营、主题周活动等,让社区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和辅导,家长能安心务工,不仅拓展了社区孩子知识面,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还解决了搬迁群众子女课后无人辅导、家长无能力辅导的难题,实现与学校教学时间的无缝衔接,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各类志愿服务团队280余批次3000余人次到安置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