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移民部门始终把就业增收作为后扶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开展各类招聘活动,采取园区带动、产业发展、兜底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成效。
在六盘水,立足于“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六盘水生态移民局充分为易地搬迁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帮助各族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掌握就业技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坚持劳务输出稳就业。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争取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务工集中地的支持,通过点对点输出、岗位推荐、劳务公司组织等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托“万企帮万家”等活动,提供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一站式”免费直达服务,引导外出就业。今年以来,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信息快报》33期,收集推送企业5138家次,促进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3.16万人。
坚持产业带动增就业。利用戴帽资金,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其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通过就近发展、异地置业、资金入股等方式发展产业项目,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今年以来,实施产业项目10个,带动就业3423人。
坚持动态监测促就业。积极对接帮扶车间、景区和园区其他企业用工需求,引导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市、县、乡、村四级抽查审核机制,通过微信群、电话、走访等方式按月对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针对性推荐就业。目前,实现本地就业2.68万人,建立外出务工就业微信群251个。
坚持引导创业扩就业。通过落实阶段性场地免租、税费减免等政策,利用安置区商铺、场地等资源为创业者铺通“绿色通道”,兑现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自主创业补贴,帮助创业人员化解融资难题。目前,开展就业创业服务4.35万人次,兑现了易地搬迁自主创业人员创业扶持补贴,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1547人。五是开发公益岗位保就业。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在安置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不同年龄、阶段、工种、特长留守妇女和老弱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对就业困难的搬迁群众进行托底安置,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充分就业。目前,全市搬迁群众公益性岗位就业34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