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设为首页|收藏此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移民动态

壮大村集体经济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杭瑞高速水城区俄脚收费站,距离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大约5公里,是去往度假区的重要通道。

在出站处不远的三岔路口,20个外观统一,布局合理的门面整齐分列在道路两旁,不少过往车辆和游人驻足停留,享用当地特色小吃。村民张永达一边麻利地翻拣着烤炉上的洋芋、鸡蛋,一边高声招呼过往游客进屋品尝。


“我们家一共租用了三个门面,一年租金共25000元,只要家里没特殊事情365天我们都坚持开门迎客,每天收入在800元到900元……”张永达笑着介绍道。

“随着来避暑的外省游客越来越多,加上马上要举办的彝族火把节,来景区的人流量还会越来越大,生意好的时候肯定不止这么些……”妻子罗满香从屋里走出来自信地说道。

时间拨回到2021年6月以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周边群众私搭乱建,垃圾随处可见,脏乱差的卫生环境极大影响了景区整体形象和游客体验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海坪街道党工委多次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综合考虑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情况后,最终决定以“飞地”的形式对私搭乱建现象进行整改,即由俄脚村出土地,阿娄社区出资金,统一建设门面,建成后优先租借给俄脚村民使用。

2021年7月,耗资38万元,占地面积608平方米的20个门面建设完成。

“我们根据门面大小和位置按照每年3000元—8000元不等的价格出租给俄脚村当地群众,有效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带动百姓增收的同时,还可为阿娄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阿娄社区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缩影之一。

阿娄社区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政府驻地0.3公里,距市区30公里,也属于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社区总面积7.91平方公里(11865亩),耕地面积3157.37亩,森林面积2542.63亩,安置周边6个乡镇3000余名群众,管辖人口6700余人。

社区先后获得省市两级民族团结示范点,省彝族民族村寨,省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文化产业示范村,省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市区优秀五四红旗团支部,市区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第一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等荣誉。


阿娄社区立足新发展目标,着眼“清新自然、宜居宜业”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特色民族村寨等项目建设推动示范点建设不断提质,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画卷,宜居宜业宜游示范作用更加彰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体参与、企业运营”,运用“入股参营”“合股联营”“稳包统营”“飞地共营”“聘才专营”的“五营”方式,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业态”。

“近年来,阿娄社区在资源整合上下狠功夫,引领社区‘巧借外力、借鸡生蛋’,创新构建‘三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大提升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阿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训锋说,“阿娄实现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朝着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精到强方向奋进,2023年度集体收入70余万元,带动就业30余人次,发放工资16余万元,2023年度分红资金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69人,发放金额16.4万元,2023年脱贫户(含监测户)人均收入20035元。”


借力政策优势,建立资产盘活型发展模式。

依托政策红利,将富余资产资源采取独立、联合、股份合作等方式,通过代管景区资产、建设门面、购买汽车对外出租等经营方式获取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对村级集体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和闲置资源,采取承包、出租的方式,提高经营效益,使资产增值增收。2023年,汽车租赁总收入15万余元,代管空房门面出租4万余元。

借力项目支撑,建立特色村寨经营型发展模式。


坚持“项目建设+拓展”。依托野玉海景区打造海坪阿娄社区彝族民俗文化、火把文化、乡村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彝寨特色文化,阿娄社区坚持以文化赋能,景村共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不断加深,打造民宿110余个床位、可同时接纳200余人就餐餐厅。收入30余万元。引领带动辖区37户依托旅游旺季开民宿,其中成规模有营业5家232个床位(其中1家为搬迁群众35个床位,带动15个人就业)。其他未成规模32家172个床位,均为群众自主用剩余房间或者租赁房屋经营,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户均增收8000元.

借力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坚持“本土资源+企业合作”融合发展。立足“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的目标任务,依托阿娄社区天然的森林、彝族文化、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在保护复绿的基础上,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消费为目标,积极融入现代元素,谋划拓展开发野玉海周边康养度假区;依托游乐园、植物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青少年实践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利用空地自建洋芋街出租收入7万余元;引领9户群众开店创业致富。年收入户均增收1万左右元。同时与贵阳银行合作,建立基层网点服务站,打通便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每月佣金6000元左右。

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群众。下一步,阿娄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围绕“提质增效转方法,文旅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